今天来聊一台空调挂了的福特野马,的维修过程(在修空调里,算特别难搞的)。
_2.jpg)
这台车主是位美装博主,经常会开着它到处去拍片儿尤其近期夏装上市,更加频繁但这台野马刚买一年多,空调却挂了现在,上海的最高气温已经突破30度,车内温度更是要爆炸坐在没冷气的车子里,要不了几分钟就得全身湿透,这可急坏了的博主大人。
_1.jpg)
因为是台平行进口车,没有质保。所以,从打从首保开始,这台野马的养护就都由我们来包办。当然,这次也不例外。
维修技师小飞飞将压力表连接到制冷系统,发现表显压力远低于正常值,考虑到博主5天前刚刚加注过足量的冷媒,我们断定是制冷系统某处泄露了寻找漏点的过程,我会提到一些专业名词,所以先给大家科普一下“汽车空调的原理”,便于理解后面的内容。
汽车空调的系统,制冷和制热是两个独立的循环。制热循环,是将发动机冷却液的热量搬运到驾驶舱内。制冷循环,反之,是把车内的热量的搬到驾驶舱外。
制热好理解,发动机正常工作时,冷却液温度能达到90度,通过水泵送到出风口前的暖风水箱里,鼓风机一吹,就有热风了制冷则略微复杂一些需要利用一种叫冷媒的介质来搬运热量,它有个很独特的物理特性,常温下容易汽化,加压后又容易液化。
图:冷媒(R134a)初中物理曾学到过,液化(由气体变为液态)时要排出热量和汽化(由液体变为气体)时要吸收热量。
汽车空调结构图利用这个原理,我们通过压缩机给冷媒加压,送到冷凝器,把热量散到驾驶舱外(高温高压冷媒变成液态,大量散热);再由膨胀阀泄压,让冷媒在蒸发箱内变为汽态并大量吸热,鼓风机一吹,制冷完成(家用空调冰箱也是这个原理,不过,空调的制热是把制冷反过来,再配合电加热)。
从上面的结构图中可以看出,制冷系统的部件一部风在中控台里面,一部分在发动机舱内。发动机舱里的部分好办,打开机舱就能检查。中控台内的部分则要拆掉整个中控台才能检查,特别费事。
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我们先查机舱内的部分。
冷媒在常温下“嗖”的一下就会汽化掉了,肉眼根本看不到它所以,我们添加了一种混有荧光剂的“测漏冷媒”,泄漏的冷媒汽化后,荧光剂会残留在漏点周围的部件上,帮助找到漏点图中是它混入冷却液的样子,呈现“荧光绿”。
随后,打开制冷循环,开始测漏。
首先要检查添加冷媒的接头,正常情况下,如果用手按一下里面的顶针,还会有冷媒呲呲的跑出来,从概率上讲,这里的嫌疑最大。当然,检查也最简单,上泡沫水即可。不过,这里并没有漏。
更糟糕的是,经过了24小时的检测,小飞飞并没有在机舱内发现漏点。
而拆掉手套箱,也只能看到暖风水管(图中两个很粗的银色的),蒸发箱和膨胀阀被“藏”的很深,看来只能开拆中控台了。
这就是空调系统的车内部分了,左半边的塑料壳体里是蒸发箱和暖风水箱,右边壳体里是鼓风机和空调滤,他们由风道连接,要整体抬下来检查。
抬下“空调”前,还要把制冷循环的高低压管,还有制热循环的暖水管拔掉。
顺利抬下,开始分解。
这就是鼓风机了,空调吹出的风,就是由它制造的。
鼓风机下面是空调滤,目测很脏,该换了。
很快,小飞飞和石头发现了蒸发箱上的漏点。
紫外线灯一照,立马现出原型。
加了滤镜之后更明显(透过专用观察眼镜拍的)
剥开漏点上的保护海绵,可以看到荧光剂的残留而且,叶好像还被磕了一下一番联想浮现在了我的脑海:在工厂装配的时候,小哥手一滑,蒸发箱磕到了,为了避免受罚,小哥当做没事发生,把“缺陷”产品继续组装了起来但这个部位终归是脆弱的,不到两年就因没法承受冷媒的压力,导致了这次的故障。
解决办法,更换新的蒸发箱。
图:新旧蒸发箱对比
图:更换空调滤
从刚才的猜测来看,蒸发箱应该是唯一漏点但维修要用数据说话,小飞飞仍然要先组装好了空调系统,加入冷媒,运行制冷模式,并保压确认再无漏点,再安装中控台并在交付前测试空调出风口和车外温度差,确保制冷效果
示意图:探针放入出风口测量温度(忘记拍了,拿1系来顶替一下)
图:车外31.3度时,开AC出风口温度为5.0度,达到交付标准。
蒸发箱漏,算是空调故障里修起来最麻烦的了,工时费会远大于配件费用。不过,这是摊上也不用太上火,手快一点儿的修理厂都能在4~8天内搞定。结尾,就祝我们的衣食父母,博主大人的夏装大卖吧,哈哈。